头部

“海上牧场”迎来新居民

作者: 施良贇 马卫平 来源: 浙江公司 发布时间: 2025-05-26 字号:【

5月16日清晨,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,碧波荡漾。十余名身穿深海蓝制服的东海研究院工作人员,手持专业仪器,在浙江公司舟山电厂志愿者的配合下,对多批次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进行最后筛查。

“胚胎直径合格!活性值达标!”随着电子记录仪清晰地显示出一组组数据,由浙江公司舟山电厂发起的东海生态补偿项目完成最后的程序,正式启动。

图为中街山海洋特别保护区航拍

“准备转移墨鱼苗,大家小心倾斜角度!”作业指令响起,舟山电厂志愿者与科研人员化身“护苗使者”,以水盆接力的特殊方式将墨鱼胚胎从育苗池护送至放流船,每一道传递弧线都勾勒出人与海洋的共生密码。

搭载着2857万粒“海洋黑金”的放流船犁开浪花,驶向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核心区。在渔政、环保多部门联合见证下,墨鱼苗被放入装载智能监测芯片的网笼孵化装置。透过清澈水体可见,精密设计的网眼结构既能保障水体交换,又为胚胎发育构筑安全屏障。

中街山列岛海域曾是东海渔场的“黄金区域”,丰富的渔业资源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渔民。然而,近年来过度捕捞、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让这片海域逐渐陷入生态危机。曼氏无针乌贼种群濒临消失,大黄鱼渔汛成为老一辈渔民口中的传说,珊瑚礁退化导致底层生物链崩溃……“以前一网下去能捞几百斤,现在连小鱼小虾都难见。”同行的老渔民陈伯回忆起往昔,满是唏嘘。

“这批乌贼卵的孵化率能到多少?”放流志愿者紧盯着监测屏幕问道。

“传统方式只有65%,但用这个网笼装置,预计能提升到80%以上。”现场技术负责人扶了扶安全帽,笑着指向海面解释道,“你看,每个网笼都像‘育婴房’,既防天敌,又能调节水流。这可是我们海洋研究所捣鼓了一年的成果。” 过去,渔业增殖放流常采用“撒苗式”,但鱼卵易被其他鱼类吞噬或随洋流散失。舟山电厂携手东海水产科研院,商议可靠、安全的网笼孵化计划,将乌贼卵的存活率推向新高。项目启动前,科研人员还专门模拟了海底地形和水文数据,确保每个网笼的位置科学精准。

图为志愿者查看放养墨鱼苗

“这放养设备成本不低吧?”前来观摩的船老大忍不住发问。

“初期投入是高,但长远看,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账。”放流项目负责人接过话茬,“这波试点放流后,年内就有望形成‘墨鱼’汛了!”船老大眯眼望向远处:“还是现代化科技力量靠谱,这‘种海’的法子,可行!”

接下来的日子里,这片海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“海洋移民潮”,经济类水产品大黄鱼、三疣梭子蟹、厚壳贻贝等8大类物种、超2.6亿单位的苗种将分批来这里“安家”,成体后放归东海流域。

“为什么非要凑齐这么多物种?”一位青年员工心存疑惑。

技术员指着海面上错落有序的网笼解释:“单一物种放流可能引发生态失衡。比如只放养大黄鱼,它们会过度捕食小鱼,导致底层生物崩溃。而现在这个系统,每个环节都是‘齿轮’,缺一不可。”

“开展增殖放流,一方面是响应政府的号召,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电厂在舟山取得发展后,回馈社会的实际举措。”说起放流项目,该厂安健环监察部主任孙明东很有发言权。舟山电厂生态补偿项目为期3年,将有力促进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鱼类资源恢复。年内还将陆续放流大黄鱼、三疣梭子蟹、厚壳贻贝等8个物种,覆盖苗种总量超2.6亿单位。

而八大物种的科学配比方案——肉食性、植食性、滤食性生物形成完整生态链,宛如在海底搭建起一栋“生物大厦”。这种系统性修复思路,让每次放流都成为生态链上的关键“拼图”。

图为科研人员将墨鱼苗投放入网笼

作为岛城唯一综合能源供应商,舟山电厂把“绿色发展、生态优先”的理念深深烙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“能源-生态”的良性循环模式,正无声却有力地改写着传统煤电与自然对立的历史。监测数据显示,在这片“海上牧场”,经过近些年的试点放流,曾经罕见的曼氏无针乌贼已零星出现,消失多年的珊瑚虫群落也悄然复苏。

日落时分,最后一组网笼完成布设,东海洋面浮动着的粼粼波光,仿佛在为这场生命接力喝彩。这些不起眼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,承载着舟电人修复蓝色家园的希望。当它们破茧成蝶时,见证的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复兴,更是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。而与岛城共生共存的舟山电厂,正以踏实的举措书写着能源央企守护海洋生态、服务国家战略的“宣言”。

一年、两年……该厂将持续在海洋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发展的双轨上稳步前行,为绘就“水清滩净、鱼鸥翔集的美丽中国画卷贡献更多央企力量。

脚部
X
  •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