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测点检查就像中医把脉,既要准,更要细。”52岁的何才山蹲在TSI卡件柜前,手把手指导钟安康检查数据通讯。
4月的重庆电厂,春意渐浓,该厂66万千瓦1号机组的C级检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。在热控班组的检修现场,总能看到何才山和漆亮的身影。这两位扎根电厂二十余年的老匠人,是班组的“定海神针”。他们深知,检修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责任活。此次C修,班组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:汽轮机的10个盖振、1个偏心度、32个温度、16个振动点,10个胀差、3个轴向位移合计72个关键测点需要全面排查。面对挑战,何才山说道:“每个测点查三次,一次都不能少!”
漆亮则手把手教青年员工如何用万用表测阻值、用摇表查绝缘。程帅和钟安康作为新生力量,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,晚上整理数据、复盘问题,常常忙到深夜。这种“老带新”的协作模式,让技术传承与责任担当在检修一线悄然生根。
图为程帅和尹维国在DCS电子间对TSI测点数据进行备份
“测点就像机组的‘眼睛’,差一毫厘都可能误判故障。”开工前,何才山反复强调。他耐心指导程帅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信号,仅仅是盖振测点的模拟测试就重复了3轮,累计生成信号数据35组,直到程帅能独立判断0.1毫安的电流偏差。漆亮则把“数据求真”刻进钟安康的脑中,两人对32个温度测点逐个进行三次阻值对比,记录纸写满8页,确保每处阻值波动不超过2欧。
“每个测点必须过三关!”这是班组的铁律。在检查测点时,团队严格执行“拆前查状态、拆中查隐患、装后查精准”的三步法。先对测点进行对点测试,测量阻值,检查线缆外皮和固定螺丝。再清理测点底座氧化物,重新校准探头间隙。最后连接TSI卡件,用信号发生器输入标准信号,对比显示数据偏差。最终,团队累计完成344次测点检查,记录原始数据1300余条。
图为漆亮和程帅检查中间端子箱信号线
“夜班不是耗时间,而是要抓细节。”漆亮对程帅严肃说道。4月26日凌晨,程帅在复查3号温度测点时,发现拆装后阻值从150欧升至156欧,虽在允许范围内,但漆亮坚持拆开重检,最终发现接线端子存在0.1毫米的虚接缝隙。“差这6欧,长期运行可能导致测温漂移!”漆亮的严谨让程帅深受触动。
4月27日,何才山在检查偏心度测点时,通过对比三次安装数据,发现探头固定支架存在0.3毫米的轻微变形,立即安排更换。钟安康在检查线缆时,用绝缘表测出一段隐蔽的绝缘值下降至85兆欧,及时更换了5米长的屏蔽电缆。据统计,此次检修共发现隐患19处,其中线缆问题占6处,机械安装缺陷占5处,全部当场整改。
图为何才山正在记录检测数据
没有高精尖技术,却靠“笨功夫”啃下硬骨头。针对温度测点数量多、位置分散的特点,班组自制了“测点地图”,将32个温度测点按区域标注,每检查一处即贴标记录,避免漏检。针对振动信号易受干扰的问题,他们用“信号分段隔离法”逐段断开线缆,用信号发生器分段注入测试,锁定了一处隐蔽的接地干扰点。
数据记录更是“较真到底”。所有测点的三次检查结果均以“红黄绿”三色标签区分:绿色代表合格,黄色需复核,红色立即整改。4月28日,班组整理出48页数据报告,提出11条改进建议。
“那几天,控制室的灯就没熄过。”程帅回忆道。为了尽可能让进度比计划提前,四人常常工作至凌晨。漆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,何才山的工具包被磨破了边角,钟安康的双手沾满油污,程帅的工装后背结出了盐霜。但正是这种“执拗”,让72个测点的数据合格率从检修前的92%提升至100%。
这场C修攻坚战,热控班组用“绣花功夫”诠释了工匠精神——在老匠的传承中,青年学会了敬畏数据;在数据的积累中,安全筑牢了根基。这或许就是电力人最朴实的风采:以平凡守护光明,用细致点亮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