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部

污泥泵“慢性病”治愈记

作者: 吴启山 俞奇琦 来源: 浙江公司 发布时间: 2025-05-06 字号:【

4月23日,浙江省电力行业协会发布2024年度QC小组活动优秀成果名单,浙江公司南浔电厂《降低污泥处理系统故障次数》项目脱颖而出,荣获一等奖。这份荣誉,见证了一场生产创新的技术突围战,更记录了一群电力人从困境中破茧成蝶的动人故事。

2024年3月20日,平静的南浔电厂集控室内,忽然响起警报声,显示屏上亮起污泥处理系统故障提示。操作员黄天凌快速点开操作画面查看,流量显示为零,污泥脱水机工作状态异常。

“又来了!”黄天凌紧缩眉头,这已经是本月第五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了。他立即向值长汇报:“沈值,污泥处理系统又出问题了,需要立即检查处理!”面对这个故障,各值头疼不已,每次系统处理后,都能运行正常,但是没多久污泥处理系统的故障就又再次出现,着实令人抓狂。

白班下班后,运行一值围着故障设备,面色凝重。黄天凌敲了敲泵体,乌黑的金属外壳发出咚咚咚的沉闷回响,仿佛在嘲笑他们的徒劳。操作员潘威指着系统数据忧心忡忡:“污泥处理系统‘罢工’,高密度沉淀池就得‘连坐’,制水压力快顶不住了。”

图为小组成员正在进行方案讨论

面对困局,值长沈哲目光坚定:“办法总比困难多,这次咱们运行一值创优QC小组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!”

小组利用当班时间收集数据,展开“会诊”。巡检员吴启山举着检测仪反复校验,却始终未发现电机绝缘或电压异常;黄天凌查阅定期记录,设备定期工作均按期进行。就在线索即将中断时,潘威对近3个月污泥处理系统故障情况进行分类,分析结果如利剑劈开迷雾:数据显示污泥处理系统共计故障26次,其中污泥输送系统出现故障的次数足足有23次。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挖掘,最终发现污泥输送泵A出力不足是污泥处理系统故障的罪魁祸首,竟高达21次,并且每次都是间隔着几次顺利的污泥处理后才出现的。

这下小组成员有了针对的目标,在对污泥输送泵A处理不足现象进行了系统性检查后,真相浮出水面:进口处的空气电磁阀由于泥沙卡涩,当开度超10%时,就如同“漏气的打气筒”,出力全无。“这哪是运行故障?简直是‘慢性病’反复发作!”沈哲一针见血。

图为吴启山正在对污泥输送泵进行检查

鉴于常见的空气电磁阀会出现卡涩的情况,“要不,试试更换其他型号阀门?”吴启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“但空气电磁阀又是输送泵的常见搭配,想使用更好替代型号,怕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啊。”沈哲电话咨询厂家,得到的回答是只能加强对输送管道与空气电磁阀进行定期冲洗。“我们一定可以想到更好的解决方式。”沈哲沉思道。

小组成员一面查询资料,一面联系厂内专业人员,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,最终得出两个解决方案:一是使用一种接口加长的特制空气电磁阀,延长泥沙到空气电磁阀的距离;二是将3/4不锈钢材质球阀临时替换空气电磁阀使用。考虑到特制空气电磁阀的价格昂贵,并且室外老化程度较快,最后选择方案二。

图为潘威正在对污泥处理系统进行测试

随后,小组成员对更换后的污泥输送泵进行了全面的测试,为了尽早解决污泥输送系统故障这一难题,降低制水压力,运行一值创优QC小组加班加点。沈哲利用休息时间带队,潘威对阀门效果进行验证,黄天凌则对改造后的安全性“千锤百炼”。当月末故障次数减至3次以下,集控室里爆发出欢呼。

至此,污泥处理系统频繁故障的问题顺利解决。

“问题解决了,但创新不会止步。”沈哲在组内铿锵有力的宣言,为这场攻坚战落下注脚。黄天凌、潘威等青年技术骨干在实战中淬火成钢,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蜕变轨迹清晰可见。这场设备改造攻坚不仅突破了设备改造的瓶颈,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维破冰:当“抽丝剥茧”的钻研精神与“首吃螃蟹”的创新勇气碰撞,看似顽固的技术壁垒终将土崩瓦解。

如今,这项凝聚匠心的改造已载入荣誉榜单,而南浔电厂的故事仍在续写,因为每一次破茧,都是新篇的序章。

脚部
X
  •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