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工业园区,骄阳将路面烤得发烫,地表温度直逼50℃。7月19日8时40分,焦化公司巴彦淖尔甲醇厂区突然传来“轰”的一声闷响——精甲醇A罐罐顶开裂,无色透明的甲醇液体如银蛇般窜出,挥发的蒸气与空气瞬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高温轰然起火。橘红色的火舌疯狂舔舐着罐顶,浓烟裹挟着刺鼻气味向西北方向翻滚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。
“全体注意,罐区火灾,一级响应!”应急演练拉开帷幕,巴彦淖尔公司消防队通讯员白永利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,警铃骤响的刹那,车库门已自动升起。对讲机电流杂音中,传来队员奔跑时沉重的呼吸声和防护服摩擦的沙沙声。“1号车就位!”“空气呼吸器压力正常!”此起彼伏的应答声中,指挥员侯嘉泰已跳上头车,防爆手台紧贴面罩:“甲醇蒸气爆炸极限6%-36%,必须抢在浓度超标前压制火势!”
图为特勤站消防员操控消防云梯现场
三公里外的特勤站内,红色警灯将水带架照得忽明忽暗。站长塔拉一把抓起战术板,战术笔在“西北风3级”处重重画圈:“举高车避开下风向,泡沫车抢占制高点!”车队冲出大门时,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啸叫。
9时整,A罐顶部裂口处的火焰已蹿至5米高,热辐射将三十米外的消防车漆面烤得发烫。
西北战线——特勤站1号压缩空气泡沫车如钢铁巨兽般咆哮,车载水炮喷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让车身微微震颤。“压力再提0.3兆帕!”班长白志健的吼声淹没在泡沫喷射的轰响中。新兵刘浩拖着80mm水带冲向消火栓,接口碰撞瞬间迸出几点火星。
图为消防员操作消火栓场景
西南防线——侯嘉泰沾满滑石粉的手套死死按住对讲机:“B罐壁温多少?”“56℃并持续上升!”技术员张震的防爆平板上,曲线图剧烈波动。两支泡沫枪与举高车水炮在空中构成交叉火力,乳白色泡沫如瀑布般倾泻而下。
突发险情——“北侧管道泄漏!”侦查员姚炳卓的热成像仪突然报警。流淌的火如毒蛇般窜向排水沟,李波一个箭步上前,干粉灭火器保险销弹开的“咔嗒”声清晰可闻。特勤站的贾昊杰同时调整水炮角度,两道水龙对泄漏点形成合围。
图为消防员穿银色隔热服作业现场
9时25分,当泡沫覆盖率达到85%时,塔拉突然举手叫停:“东南侧有反闪迹象!”突击组立即后撤15米,改用喷雾水枪逐步推进。安全员呼斯乐的检测仪始终悬在队伍最前方,甲烷数值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引发一阵欢呼。
“总攻开始!”随着指令下达,六支泡沫枪同时开火,泡沫液与罐体接触时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。高温水蒸气形成的白雾中,隐约可见队员们面罩上凝结的汗珠不断滑落。
9时30分,警报解除。周乾誉摘下手套时,掌心皮肤已被汗水泡得发白;通讯员张凯的喉结上下滚动,却只能发出喘气声:“通讯……畅通……”
图为消防车向罐体喷水现场
“这不是演练,是肌肉记忆的考试。”复盘会上,塔拉将热成像视频定格在9时02分:“泄露点提前2秒预判,就能少用200升泡沫。”厂区技术员轻抚完好无损的罐体,对安全环保监察部部长低声说道:“他们连水带卷曲方向都要统一……”
阳光将洗车队员的身影拉得很长。水枪冲过布满泡沫渍的战靴,在地面汇成浅浅的溪流。这场用秒表计量的战斗,最终沉淀在呼吸器压力表的指针归零时那声轻微的“咔嗒”响动里。
此时,阳光透过车库的窗户,洒在“对党忠诚、纪律严明、赴汤蹈火、竭诚为民”的标语上,这几个字显得格外醒目。这些在实战中把泡沫枪当作手术刀的“火焰蓝”,用精准到厘米的走位、精确到秒的响应,诠释着什么是新时代应急救援的“工匠精神”。正如他们磨损严重的战术靴鞋底纹路——每一次磨平,都是守护生命的刻度。